时间: 2024-08-23 06:05:56 | 作者: 大型纸管
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第一批进入内地的港商发挥独特作用。他们窥准时机,第一时间带着资金、技术将制造业北移,参与缔造了珠三角乃至整个内地的经济奇迹。
香港回归25年的当下,又一批年轻港商进入内地,抓住难得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上一辈相比,他们同样拥有敏锐的市场触觉、果断的干事魄力、全情投入的拚搏精神。他们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搭乘互联网+平台深耕高科技含量行业。《大公报》今起推出“新港商”系列专题,透过受访者亲述打拼历程,一窥“新港商”传承与创新,以及多元化发展的潜力。
提起“港二代”接班人,有人羨慕他们含着金锁匙出世,也有人羨慕他们仰仗父辈平步青云。香港回归25周年,作为“接班人”的二代港商群体逐渐成长为港企管理层的生力军。在新技术和新经济迅速换代的当下,新一代港商决策更果断,也更加敢于尝试新事物,海外留学背景更使他们在事业拓展中锐意进取。“港二代”叶伟伦面对海外的广阔商机,以广交会为平台,以迪拜为起点,跑遍中东,开拓外销市场,走出了国际化的新路;接手父亲教育事业的另一位二代港商廖伊曼则感慨地说:“父辈打下的基业让新一代港商站到更高起点,看到更远的目标。”
成为接班人前,“港二代”、广东麦斯卡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伦在加拿大读大学。香港回归前后,他的父亲将香港工厂整体迁到广州。毕业返港的叶伟伦一日忽然收到老爸喊他北上帮忙的电线多年。
来到广州,叶伟伦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跟在父亲身后当“拎包”的,直到他第一次参加广交会。“老爸在采购,我跟在后面边看边学。忽然灵光一闪:为何我们光是买产品,而不把自家产品拿到这里卖呢?”公司向来主攻内销市场,而广交会是中国商品卖向海外市场的平台,父亲闻言,即放手让儿子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叶伟伦用半年时间将公司产品的包装、目录册、报价单全翻译为英文,最终在下一届广交会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来自中东迪拜的订单。
见产品在中东市场反响很好,叶伟伦还大着胆子跑去中东逐个拜访客户。从迪拜到黎巴嫩,再到沙特、阿曼二十来岁的他把中东地图上的国家跑了个遍,还包括正在内战的也门。一出也门机场,叶伟伦看到当地人身上背着小刀,还当作是装饰品不以为然,直到发现客户在办公的地方大剌剌摆着AK47。“当时不知道害怕,后来回想才觉得不可思议。”
和父辈相比,新一代港商更加有独立判断能力,从始至终保持知识更新。叶伟伦在开辟外贸市场后,又雷厉风行地以人群细分市场,进军在内地颇新的儿童运动用品领域,同时与迪士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产品一炮而红。他笑言:“直到现在,儿童运动系列新产品仍是我们公司的招牌菜。”
父亲早期靠开拓内地省市批发商、商超卖场,争的是渠道。叶伟伦接棒后,他为公司在电子商务平台争排名,在抖音等新媒体争流量,每一个变革都充满挑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去试错!”叶伟伦的“以快打快”打法让产品在内地知名度一再提升。叶伟伦认为,“新一代港商对新事物包容性更强,学习能力也很强。”
另一位“港二代”、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接班”前同样在海外留学。她在英国完成学业后,返港做了两年市场营销。香港回归10年后的2007年,她独自北上,从此成为父亲的左臂右膀。但她参与的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所学校。
在广州增城,廖伊曼从最基层的财务工作做起,一步步熟悉集团事务。2014年,父亲让她参与决策。廖伊曼果断决定发展国际学院,第一站选择了澳洲。“我全程负责,自己到澳洲找地、建校,可以说一砖一瓦都是自己亲手搭建。”一年后,“华商─澳洲国际商学院”首获澳洲政府批准成立,开内地民办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海外建校区先河。
廖伊曼接班后,从多元化方向拓展集团业务,实现了教育行业全阶段的布局。2007年时,华商集团仅开办了一所本科大学,随后增设了技工学校和职业学院,如今集团已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幼儿园、中小学以及教育科技公司。 “如果说父辈时代的红利,是只要胆大有技术,肯幹就能赢。那么,新一代港商接班后,我们会在新市场和新管理中逐渐找到新时代的答案。”廖伊曼自信地说。
工作日下午,总经理办公室,叶伟伦和团队员工围坐在一起,与远方的客户开视像会议。会后他和员工留在办公的地方讨论下一个方案,全程气氛轻松,大家畅所欲言。比起老板,叶伟伦对待员工更像一名谆谆善诱的老师,鼓励员工发散思维。“很多开发的方向就是这样大家碰撞出来的。”叶伟伦笑称。
叶伟伦平时也喜欢到公司不同部门“串门”。采访这天,他带记者参观公司的直播间。补光灯、摄像设备架设在房间一端,主播笑容灿烂地向镜头推介最新商品,她面前的桌子堆满了琳琅满目的产品样品。
多元化策略正是叶伟伦拓展市场的手段。“现在我们已从一家只生产体育用品的企业,升级成为一家产品涵盖衣食住行覆盖男女老少的公司。”叶伟伦坦言,不断推出的新品类让公司订单在新冠疫情这两年里也持续火爆。“特别是摩托车头盔、户外露营、电竞用品、家居饰品等板块增长最劲,满足了疫下催生的市场需求。”叶伟伦和记者说,内地市场蓬勃,内循环市场的消费趋势越来越个性化。“比如以前的摩托车是交通工具,现在已经成了成人的玩具,我们从摩托车头盔到玩具到手套IP化,满足大细路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的创新。”
“港二代”从成长、到接班,一直在粤港两地来回跑,在两个不同环境的对比中,感受内地的快速的提升。廖伊曼的父亲廖榕借着改革开放的时机北上回乡投资,90年代发现人才缺乏制约当地企业未来的发展,于是大举进军教育界办教育。廖榕曾表示:“我的梦想,就是要打造一所中国的哈佛大学。”从学校平地、无水无电,到最终搭建成学校雏形,他四处奔波寻找各单位部门协助,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劳心劳力,用房地产事业的资金来帮助学院发展。
点点滴滴,廖伊曼看在眼里。“我父亲那辈人是最辛苦的,白手起家,压力很大。父亲搭建好平台,也信任我,给我放手去做,让我幸福很多。”
廖伊曼说:“我爸那辈人以前是周一到周五在内地工作,周末返港。我2007年到学院工作时以为也要这样,收拾了一大箱行李过来。后来发现大湾区交通越来越方便,疫情前我即日来回都没问题。科技越来越发达,基本上在车里我开个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就回到香港。”
在叶伟伦看来,父亲叶清华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人,就连同行在生产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来请教他,而父亲也不会有所保留,反而大方分享经验。“对于一款产品,他会花长时间去了解所有工艺,然后在这基础上去创新,这个专业精神首屈一指。”叶伟伦说,他最引以为豪和希望学习到的是父亲的专业精神。
接受专访时,廖伊曼刚刚结束在深圳的隔离。作为一个常来往内地和香港的港商,2020年至今她已经隔离了7次。“之所以隔离这么多次也要往返粤港,是因为粤港业务联系实在太紧密了!”
廖伊曼自言并非“女强人”,高强度的工作只因自己热爱这份工。“办教育和别的行业不同,给到我很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爱,所以投入。”廖伊曼2007年北上内地参与了父亲投资的教育集团工作,“上一代港商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而我们这一代港商,则遇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我接手集团的初心其实和父亲一样,希望有机会能够培育出国家需要的人才。现在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中心,不仅需要高精尖型研究人才,动手能力强、适应各个岗位的人才同样重要。”廖伊曼笑言,如今学院增加了越来越多数字化、工业4.0的相关课程,课程也侧面见证着大湾区在科技领域的进步。
廖伊曼正在积极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合作。华商教育集团举办了多场粤港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比赛,让香港学生更多机会了解大湾区。“希望港青能够把握大湾区市场,这里人口多、企业多、年轻人多,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如何培养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正是我们教育集团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