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29 19:07:06 | 作者: 工业纸管
一个行业短期内要组建4大公司集团,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很多人在诧异之余似乎也不得不感叹:这个行业要升级的渴望是如此之强烈。温州合成革商会会长郑国春直言,重组整合转型提升,是这个产业继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并且还要加快进程。
根据温州合成革商会提供的材料,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牵头的10家企业组建一个集团公司,名为“中望”;温州宏得利合成革有限公司牵头的11家企业组建一个集团,名为“中革”;温州天牛合成革有限公司牵头的12家企业组建一个集团,名为“鑫源”;温州永达利合成革有限公司牵头的10家企业组建一个集团,名字尚未正式确定。
按照《关于温州市合成革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报告》所述,“通过企业整合重组,温州市合成革企业组建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企业应按原生产规模,整合到集团公司,其原有厂房不再生产合成革,可按企业自身的需要另行安排;原生产设备不能作简单搬迁,要按现代化生产要做全面的更新”。
这份报告对“中望”和“中革”的评估是“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左右,拟用地2000亩以上。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左右,税金10亿元左右”。而这差不多是温州合成革行业现有产值的两倍了。
2008年9月4日上午,温州市工商联召开8个行业协(商)会会长座谈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在听取温州合成革商会会长郑国春的汇报后,希望“合成革行业要组建大公司集团,实现产业整合提升”。之后,合成革企业行动迅速,到2008年11月份,43家企业酝酿组建4家集团公司。
那么,是政府的命令使然,还是行业自身在这一段时期发生质变?答案显然是“大势所趋”。不过,温州合成革商会秘书长郑笃权也不否认市委书记的提议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郑笃权说,温州合成革企业出去的也不少,温州人在外地办的合成革企业规模比本土的还要大,竞争自然更激烈,作为“中国合成革之都”的温州,怎么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能行业重组,整体提升。郑笃权认为,只有真正重组整合之后,才能提升产品档次,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全方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做到科学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其实这么做,行业早有共识,提案议案已经提了三年,给政府的报告也已经送了三年。”郑笃权表示,之前市政府负责人带他们去苍南看过地,但始终没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原因只有一个,环保还不过关,因此政府难下决心。
据已经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的5年内,温州合成革行业共投入5亿元添置环保设施,其运行成本一年要花费1个亿。但这是有回报的,一台设备差不多运行3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这么高的回报率,为啥不早点投入呢?“工艺不懂。”郑笃权表示,2002年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和上海同济大学联合攻克“废气净化回收”技术难题,之后技术再不断得以升级和完善。“环境治理第二阶段已经通过验收,恶臭现象明显改观,群众满意度逐步的提升。”环保部门给出了如此评价。
“实话实说,这是个好产业,抗风险能力很强。”郑笃权说,商会秘书处春节走访了60多家企业,到2月6日,只有一家公司因为员工未到位没有开工,别的企业全部按时开工。根据他的预测分析,今年1季度的产值会和去年同期差不多。
“方向很对,政府也很支持。”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游聚森说,合成革行业的整合重组,已经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当然,不仅是这个行业,别的行业也一样。他认为,做大做强,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意愿,也是政府的期待。
游聚森表示,他们正在拟订“合成革行业的转型提升行动方案”。他认为,合成革企业重组后,做大只是一方面,关键的还是环境污染方面要彻底加以整治,只有环境治理得到一定效果改善,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才能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具体的重组整合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作用仅在于引导。
环境治理,显然已经成了评价合成革行业升级的关键标准。与之相对应,在郑国春看来,整合重组是否成功,重点是参与重组的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是否过关”,这决定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方向。
而对于坊间“组建大集团有圈地嫌疑”的说法,游聚森则表示现在基本不可能实现,理由是土地出让过程中要挂牌,这直接过滤了不合乎条件的企业,比如每亩地都有相应投资金额规模和注册资金规模的要求;土地使用的过程中若有违规或达不到计划要求的情况,政府部门有权强制收回,这就断了无意真心升级的企业的后路。
日前,欧洲塑料和橡胶工业机械制造商协会(EUROMAP)的主席单位—意大利TRIA公司宣布其在中国及亚太区的全资子公司—器亚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据悉,TRIA在中国拥有很多客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OEM系统集成销售的,TRIA希望能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取得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本土用户的青睐。公司负责人刘晓明将专注于TRIA在华业务。 目前,TRIA展示中心及备件仓库正在筹建中,和在全球的其